“2021年,為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是我主要推動的事情”。廣東省兩會期間,圍繞機器人產業發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等話題,省人大代表、廣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志強接受了奧一新聞記者專訪。
他表示,機器人是新興技術的重要載體和現代化產業的關鍵裝備,為加強核心技術的攻關,應當加強對機器人“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構建完善產業鏈;其次,在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上,目前我國工業軟件正面臨著國產替代的難題,他希望國家出臺一些相關的政策,把國產工業軟件產業扶持壯大起來。
談履職:推動并引領產業的健康發展
奧一新聞:作為省人大代表,可否談談您過去一年的履職情況?
孫志強:2021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我更多是關注如何把疫情對產業發展的影響降低到最小。整個疫情防控期間,各個供應鏈、產業鏈面臨著很大的壓力,比如人力資源成本提升的壓力、原料成本提升的壓力,還有上游關鍵零部件缺乏等。對我來說,首先考慮如何把自身的企業做好,圍繞自己身處的機器人制造行業,如何把風險降到最低,為企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推動并引領產業的健康發展。
通過努力把企業做強做大,以創新技術力量賦能產業發展,反哺社會,是我承擔和踐行社會責任的其中一個方式。在過去一年,我們也面臨諸多的壓力,如何保證把每個客戶的訂單按期按質進行交付,非常考驗企業的實力。比如為廣汽豐田新能源汽車提供智能制造的裝備及生產線,我們做了整體規劃性的安排,對一些關鍵的部件材料提前采購,準備庫存,在人力資源、經營成本上行的情況下,克服壓力按期按質完成了訂單。同時,為推動國產化自主可控工業軟件的創新發展,基于我司多年的技術積累,我們正式成立廣州飛數工業軟件有限公司,并發布了可推廣應用的首款產品。
此外,我也積極參加各種產業會議,為謀求產業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比如參加2021(廣州)中歐投資合作會議,立足機器人及智能制造行業,對中歐投資與經貿合作中機遇與挑戰建言和發聲;參加2021年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大會,針對如何著力扶持、培育專精特新、高精尖中小企業表達企業訴求和建議等等。
奧一新聞:廣東省“兩會”期間,請問您帶來了哪些建議呢?
孫志強:我關注的是機器人產業,目前產業發展呈現了一個非常良好的勢頭,產業規模也在快速增長。在2020年以后,整個機器人產業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5%,2021年機器人的關聯產業營收預計突破1000億元。
機器人是新興技術的重要載體和現代化產業的關鍵裝備,目前正不斷孕育出一些產業新模式和新業態。作為人類生活生產中的重要工具,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的技術發展對提高生產水平、促進經濟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聚焦國家戰略和產業的發展需求,加強核心技術攻關,突破機器人及智能制造“卡脖子”難題,這是我尤其關注的。因此,在此次省兩會中,我帶來兩個相關建議。一個是關于搭建機器人及智能制造領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示范服務平臺的建議。希望通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示范服務平臺的引導,讓更多的中小企業敢于創新、樂于創新、善于創新,以提升機器人及智能制造領域的產業鏈配套協作體系,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創新和知識產權的高精尖產業集群。另一個是關于制定推動國產工業軟件加速推廣應用發展相關政策的建議。目前國產工業軟件正面臨著國產替代的難題,希望國家出臺一些相關的政策,把國產工業軟件產業扶持壯大起來,加快推動實現國產工業軟件自主可控的進程,構建我國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業軟實力。
談機器人產業:應加強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
奧一新聞:我們了解到瑞松科技聚焦在機器人智能制造領域。請問當前這個行業的技術壁壘有多高,我們應該如何建立技術層面的護城河?
孫志強:在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領域,應用到汽車工業、航天航空工業、軌道交通等方面的重大技術裝備和系統解決方案,都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國家產業要走向高端制造領域,離不開自動化、智能化制造。如今中國的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正在快速地成長,不斷克服核心關鍵的“卡脖子”問題,逐步走向國際化。
以汽車的生產制造為例,沖壓、焊裝、涂裝、總裝是車身制造四大工藝和核心技術,而焊裝和總裝又是最高技術含量的環節。以前焊裝技術裝備都是國際壟斷的,但現在我們已經能夠完全實現替代進口,技術水平已經能跟國際品牌實現同步競爭了。
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在工業專用材料、工業軟件和控制系統、專用生產設備和檢測系統等三個關鍵環節受制于人。我認為應當加快形成健康的國內供應鏈大循環,構建安全可控的產業鏈。要打破行業界限和資源分割,打開企業圍墻,推動制造產業與軟件產業、材料工業、新能源產業等行業間的交流合作、融合創新,彌補多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發空白,這樣才能有效地建立起我們技術層面的護城河。
奧一新聞:2022年,“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向縱深拓展,增強產業發展新優勢新動能”被列為重點工作之一。您如何看待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在技術上主要面臨哪些問題和瓶頸?